又到了一年的申请高峰,有很多同学问“关于出国读博最后下决心”的问题。本来想好了是要去,但到最后下决心的时候,还是有几分犹豫和担心。现在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半年以后的事情都不好说,更何况三四年呢?如今又是一个快餐化的时代,看电影都恨不得倍速,用三四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真的有点不敢压上去。然后去网上搜索信息,一会说出国读博很好,一会又说不怎么好,哎,本来好不容易下定的决心又动摇起来。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下决心的问题。
以前也分享过,一个科学具体的方法是拿出一张A4纸做SWOT分析。如果分析下来有八成的动机是要出去的,这已经是一个足够下决心的权重了。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动机。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情况,心是要去的,但头脑中还有一些顾虑和恐惧,那么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些情绪价值和鼓励。第一个思路,叫做用未来的眼睛看今天。
人在当下永远会有一种当局者迷的困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哲人说: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尝试借用未来的眼光。假设十年后,你变成了比现在年长十岁的自己,或是观察一下你身边那些比你年长十岁、你欣赏或尊敬的同事或长辈。
你回望或设想,你更希望自己拥有怎样的一段人生经历?是更倾向于在原有的轨道上稳扎稳打、按部就班地逐步升迁,还是更欣赏一段充满自我探索、敢于去国外闯荡、见识更大世界的经历?这两种选择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哪一种人生图景更符合你内心对“理想自我”的描绘,更贴近你真正向往的人格成长状态。这第一个思路,就是学会用未来的尺度来衡量当下的选择。第二个思路,掌控时间,做自己的主人。人的幸福感,有一部分是在社会比较中产生的。尤其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从高考分数、大学排名,到工作后的各种指标,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定义、甚至支配着我们。
人生而自由,却往往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我认为,幸福还可以有另一种模样——那就是能够专注于掌控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比如,如何规划和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如何专注于解决眼前一个具体的问题,并从这种专注和掌控中获得思考、感受和意义。这有点像中国道家思想里讲的“守元”,守住自己的元神和内核,然后去从容应对世间万物。
反观我们熟悉的某些环境,个人的工作内容可能是被分派的,项目可能是同质化的、流水线式的,而外部世界又可能因缺乏挑战而让人感到一眼望得到头。在这种情况下,内部难以自主,外部缺乏值得应战的挑战,人要获得深层次的幸福感确实会比较困难。因此,出国读博,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人格上的“断奶”,是心灵走向成熟的契机。
它让我们有机会在一个更需要“守元应物”的环境中,学会如何依靠自己,用自己的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历史。就像画家何多苓曾说,他终其一生在追求“时间的私有化”。而实现这一步,一个重要的开端,就是先有意识地离开那个疯狂内卷的环境,让自己抽身出来,获得喘息和思考的空间。第三条 体会当下,追随激情。
如果长远的目光和理性的掌控依然不能完全打动自己,那还有最后一招:让你的激情来告诉你答案。当你试着放下对风险的恐惧,不去过多考虑现实的利弊,单纯地去感受一下,哪一种生活构想更能让你激动、喜悦,更能激活你的想象力和生命力?那个发自心底的、让你感到振奋的声音,就是你心灵在给你的重要提醒,你要抓住它。
三点建议讲完了,希望能给已经下定决心但还有顾虑的同学一点鼓励。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同学跟我说,好累啊,又要准备毕业、准备语言、申请海外博士,国内也在想办法找路子,这么多事情搞得身心俱疲。听到大家这样说,我非常理解大家的辛苦。
Beyond乐队的有一首歌,叫《光辉岁月》。是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创作的,致敬他在漫长牢狱生涯中依然坚持信念、追求自由的光辉精神。
现在我对“光辉岁月”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目标达成后的志得意满,恰恰是在压力巨大、无人理解甚至备受质疑的至暗时刻里,你依然能执着于自己的目标与梦想,坚持不放弃,同时把每一天的生活安排好,从从容容地去度过。这种能力太强了。
这段岁月,当时可能充满苦涩,但日后回忆起来,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光辉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