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如何为就读商科做准备?

经济-商科是留学的热门方向,孩子们都像做题家那样准备着标化考试,研究着学校情况,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就是:一直在岸上学游泳,缺乏对经济的感性认识和直接体验,结果留学的学习效果很差。

孩子们被规划好了路径,一直生活在温室里,既没吃过猪肉,又没见过猪跑,突然就要留学了,要研究宏观经济了,要探讨企业战略选择了,要辩论定价策略了,煞有介事。

其实经济-商科,决不能这么学,从书桌到书桌,会把人变成书呆子。学不到真本事,就浪费了宝贵的留学机会、虚度了美好青春。

读MBA要求具备五年工作经验,就是要求学员在水里多泡泡,有经验、有感觉了,再学原理。其实这个道理在本科阶段也同样适用。

经济-商业的学科跟其他学科不同,在学之前,你就要提前在水里扑腾起来,在市场经济中多看、多体验,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心态、思维都要变得成熟起来,然后才能学理论和原理。

否则呢?营养不良,以后再补。

很多人喜欢盯着名校,错了。学校排名并不是重点,你的吸收能力才是重点。其实欧美大学体系锤炼百余年,哪怕三梯队学校,师资质量也相当高,土壤足够肥沃,只看你吸收营养的能力有多强——马斯克读的只是皇后大学。反之,吸收营养的能力不够强,这才是最大的短板,龙虾牛排摆在面前,你吃不动啊,你的水平只够喝小米粥。你喝小米粥,别人吃生猛海鲜,4年后你面黄肌瘦,别人一身腱子肉,差距这就拉开了。

所以,怎样提高吸收营养能力,以跨过这个误区?答案就是:体验前置。

学校里的课程设计相当于在岸上学游泳,即理论学习。中小学一直在岸上,自不必说,甚至到了大学,也还在岸上。国际贸易课程学的是“国际贸易原理”,要你演算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课程大纲里没有带你去参观集装箱货船,也没有带你去看深夜的港口灯火通明、听远洋巨轮汽笛声划过长空。你从没接触过去坦桑尼亚开鞋厂的温州老板,也不知道欧洲企业在中国投资头疼的是什么,却要在课堂上讨论“跨国投资风险管理”。

也不能说学科设计思路是错的,大学以为你都已经准备好了,早已具备了该有的大量感性认识,已经有了前置的体验。

本该准备好的。其实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孩子并没有生活在温室里,他们一直在水里扑腾着,准备得不错。

可以举比较典型的巴菲特为例。巴菲特9岁参观纽交所,对股票产生了兴趣,上高中时已经开了两家小公司,带着同学卖报纸、卖老虎机,自己还长期炒股票。所以在哥伦比亚大学遇到格雷厄姆时,一下就能接住后者传授的内功,形成价值投资的完整打法。

他可不是猜测格老师会出什么期末考试题,怎样刷点分数。

比尔·盖茨高中毕业开公司,显然,除了编程技术外,他也完全具备了商务能力。马斯克第一桶金是少年时代写程序卖游戏,商业经验由此自然习得。

有时我觉得,欧美社会对现代经济-商业的感性认识,如鱼在水,早已像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太需要刻意补钙。《简·爱》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小说,主人公简爱小姐是个孤儿,在慈善机构学校长大,从没见过什么世面,她临近毕业时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居然是在报纸上花钱刊登商业广告找工作——由此才找到了一份贵族家教的工作。这其实反映出清朝道光年间普通英国人的做事习惯,自然而然登广告、谈价格、达成交易。乡村教师简爱后来怎样发的财?因为家族信托基金找到了她。夏洛蒂·勃朗特写作《简·爱》时,只是个20来岁的文艺女青年,她何以懂得报纸商业广告、家族信托基金,而不是一味幻想霸道总裁爱上我呢?原因是这些商业经验,在英国社会可以自然习得。

可是咱们,毕竟有国情优势啊,直到21世纪的今天,孩子们还生活在精心设计的温室里,从来没有机会下水,没机会跌倒,对市场经济的感性认识十分苍白。

我本人其实也是。出身小镇做题家,一直傻傻的以高分为荣,以至于在大学了还很幼稚,回想起来,读大学时也有几个很牛的老师,可惜我内功太弱,未能跟他们深入交流探讨,课程结束了,也就走散了。至今犹引以为憾。

经济-商科留学,是多么宝贵的留学机会啊,这可是涩泽荣一走过的道路,这条路承载着家国繁荣的使命。那些宝贵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智慧,犹如夜航船头顶的灿烂星空,可以指引社会走出泥潭、驶向辉煌。然而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像小孩过家家,看上去有模有样,实际上浮在表面。

那么,怎样补上这个短板呢?怎样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呢?怎样才能做到体验前置呢?

基本功是:读财经媒体+炒股票+实际参观访问企业。

当然,这有点门槛,最好有人带带。

大学毕业以后,我成了一名财经记者,参观上市公司、跟董事长座谈、与金融机构研讨,后来自己闯荡江湖,参与策划市值管理,帮商界大咖出谋划策,渐渐深入了他们的世界,自己也开始从事投资、参与项目,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实的经济运转,体会到现实中的商业和经济运行,跟教科书上宛如两个世界,真实的经济世界生龙活虎、颠簸起伏、五彩缤纷,如同看电影一样充满悬念,而背后暗暗又是经济规律在(部分)起作用。

多年“补课”之后,我终于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炉,只可惜其中走了太多的弯路,虚掷了多少的青春。

当记者时曾想:如果我高中就见过这些世面,那该多好啊。如果我有了30岁的见识再回去读大学,那可就不一样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留学生如何为就读商科做准备?
上一篇

纽约大学(NYU)转学全解析

下一篇

2024最新全球MBA排名出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