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专业,从当前形势看老师认为在美读个专排高的硕士就业还是选个排名低一些的研究型硕士再继续申博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在问:CS硕士就业好,还是走博士这条路好?但选择的关键,未必是“形势”如何,而是孩子本人是否“适合”读博,是否“准备好”就业。
最近好几位家长在提类似问题时,都会加一句:“在当前形势下……”我理解这种担忧,可能出于对中美关系的紧张、美国移民政策的多变、CS行业的求职难度,或者AI对初级软件岗位的冲击等多方面的考虑。但我仍然觉得,读硕还是读博,不应由“局势”主导,而应更多从个人的契合度来判断。
我们在讨论选硕士还是博士时,其实默认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孩子本人有能力申请到,并且完成博士项目。博士不只是学制更长,申请难度、过程挑战、心理和学术上的要求,都远超硕士。这也是为什么,美国CS博士的毕业率只有一半出头。所以,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评估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博士这条路。关于这方面,我们之前发过一篇关于“读博扫盲”的文章,还有机构最近做的几期博士项目访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帮助孩子从更多角度了解“读博”这件事,看看自己是不是适合读博。
现在讨论一下读硕士和读博的优劣势。
读硕士的优势是可以更快进入职场,马上有不错的收入。即便是在现在大厂收缩、竞争激烈、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CS岗位依旧是需求最大、薪资最高、对国际学生最友好的领域。当然,和21年疫情期间“大厂扩招、轻松上岸”的时期不同,现在需要更强的技术实力和更精心的求职准备。CS硕士毕业常见岗位包括软件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其中部分岗位需要自己补充学习。入门门槛是简历+刷题+实习经历,职业轨迹可以做Individual Contributor(也就是更高级的技术岗)或者走管理道路。工作灵活度高,职业选择多,容易跳槽。选硕士项目时,不仅看专业排名,地理位置、校友资源、业内认可度都非常重要。
再看博士的挑战与回报。读博需要极大的科研热情和学术投入。博士是一个长期战线,常常是5–7年,在这期间年收入可能不到4万美金,如果家庭没有额外支持,生活是比较紧张的,而且看着同龄人买房买车,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同时,完成博士难度大,没有足够的热爱、天赋或者内驱力,很难坚持下来。不过读博还是有很多回报的,在职业选择上,一小部分选择在学术圈(高校、研究所,竞争非常激烈,需要极强的学术能力),大部分人会进入工业界,在工业界能够申请到的更高端岗位,如Research Scientist、算法工程师等,这类岗位通常需要博士学位,薪酬更高,不可替代性更强,但应聘这类岗位不是靠刷题,而是很大程度上看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所以读博期间的方向也很重要。因为这类岗位和读博很像,也需要读大量paper,甚至出paper。 不过这类高端岗位数量有限,所以博士毕业后的岗位选择面往往比硕士少,硕士可上可下,选择余地比较大,而博士感觉只能上,不太能下,所以即使是去工业界,也适合那些真正有学术能力、科研成果突出的同学。博士申请也很看重申请人本硕阶段的科研经历和推荐信。专业排名高的CS项目更有科研资源,也更容易产出成果,也更容易申请到博士。
最后简单说一下美国CS硕士项目在科研导向和就业导向方面的设置情况。
整体来看,CS硕士项目的开设形式是比较多样的。第一种是学校只设一个偏学术方向的项目,比如斯坦福的MSCS,就非常典型地偏研究路线。第二种是学校明确区分出两个项目,一个偏科研、一个偏就业,比如伯克利、UIUC、康奈尔、UCLA,学生在申请时就要选好方向。还有第三种情况,是学校虽然只设一个硕士项目,但在项目内部提供了不同路径的选项,比如可以选课程型,也可以做项目或写论文,像佐治亚理工、UT Austin、密歇根大学、UCSD、哥大、杜克等,都是这种模式。
所以说,美国CS硕士项目的结构本身就比较复杂,没法简单用“专业排名高=好就业”或者“专业排名低=容易做科研”这样的二元分类去理解。还是得结合每个项目的课程设置、可选路径、导师资源和学生的实际目标来看,会更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