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S阶段的夏季大考已于6月落幕,成绩将在8月正式公布。对于不少11年级(Year 12)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那么简单——
AS成绩不理想=预估分数低=申请牛剑G5没戏?
这可能是很多A-Level学生在拿到AS成绩后最焦虑的问题。尤其是目标英国G5的学生,一份“偏低”的Predicted Grade(预估分)就可能让你在申请中被系统刷掉。
不过,AS考得不理想≠完全申请无望。在正式出分前后,还有一段极其关键的窗口期,如果你能抓住,可以最大限度挽救申请“起跑线”,甚至逆转战局!
AS成绩不好,会拉低申请竞争力?
A-Level体系是学生先向大学提供预估成绩,再通过预估成绩拿有条件录取通知,而AS大考的成绩往往是学校老师制定Predicted Grade(预估成绩)的参考依据,而这份预估分,直接决定了你在申请系统中能否“入围”,甚至影响最终录取机会。
如果在AS阶段没有拿出稳定且突出的表现,老师往往不会冒险为你“打预估高分”,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部环境中,预估的每一个A*都代表着风险。
预估分=决定你“能不能申请”的第一道门槛
以牛剑G5为例:
- 剑桥经济的最低要求是A*A*A
- 牛津物理虽然预估分数只要求A*AA,但绝大多数成功申请者的预估至少是3A*起步
- LSE、IC、UCL等其他G5名校对A-Level预估的审核也极其严格,系统会直接过滤掉分数不达标的申请人
也就是说,如果预估分数不达标,可能连第一道最基本的门槛都达不到。
而这份预估分,通常在9月或10月前后就要定下来,如果老师因为你AS阶段数学或物理只拿了B,不愿意给出A或A*的预估分,你将很可能无法申请顶尖名校,或者无法获得某些竞争力强的专业(如医学、工程、计算机)的面试邀请。
不仅影响“能不能申”,还影响“谁来录你”
除了门槛性作用,预估分也直接影响大学对你的申请态度和offer条件:
- 预估越高,大学越有可能主动发出条件宽松的offer
- 预估偏低,即便你后期真实成绩冲上去,大学也未必愿意临时调整招生名额
- 有些热门专业甚至明确表态“不接受补报、不接受超时补交成绩”
有些学生总觉得,“预估分不重要,反正我A2好好考就行”。
这是极其危险的误解,因为大学筛选看的是申请时提交的材料,而A2成绩出来是在申请之后,如果再申请时已经被刷掉,那么再高的A2成绩也没人知道,因为大学不会重新审阅一个早已拒掉的申请人。(除非大学没有招满的情况下会放出极少量的补录名额,但一般G5或热门专业都是不会参加的)
预估分偏低,还有办法补救吗?
好消息是:有办法,而且还不少。如果拿到不太理想的AS成绩,别被吓退!也不要轻易接受一个“注定平庸”的预估分。
在AS出分到UCAS提交之间,有一个窗口期可以主动争取——重点在于:你要有策略、有证据、有沟通。
1. 准备参加10月/11月补考
对于AS阶段成绩不理想、但仍有潜力冲击更高预估分的学生来说,参加10月或11月的补考,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补救通道”。
目前,CIE和爱德思考试局都已经发布了2025年10月的秋季大考时间安排。如果你在2025年5月的AS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但通过补考能在10月拿到A甚至A*,那么老师有可能会重新考虑并上调预估分数,尤其是数学、物理等科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想申请牛剑的学生,参加10月补考几乎没有意义,因为来不及更新PG或补交成绩;因为牛津剑桥的申请截止时间是10月15日,而秋季大考成绩公布的时间较晚,因此,如果你计划参加10月补考,将无法赶上当年牛剑的申请周期。
2. 主动与老师沟通
很多学生在拿到不理想的AS成绩后,会忽略一步非常关键的操作——主动与老师沟通,争取更合理的Predicted Grade。
PG并非由考试系统自动生成,而是老师根据你整体学术表现、态度和潜力所“评估”出来的一份主观判断。这意味着,你有机会说服老师——前提是你有合理的解释、有力的证据和明确的目标:
- 陈述目标:明确告诉老师你的申请方向(如希望申请UCL经济、IC计算机等),让老师明白PG对你有多关键
- 展示态度:不要逃避问题,可以适度承认AS阶段的不足,同时说明你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补救计划”——如正在准备10月补考、参加学术项目、强化练习等
- 提交证据:提供一些能体现你进步与潜力的材料,例如:最近的模拟考试成绩或测验、课堂展示、项目作业或Essay
3. 向学校提交“高含金量材料”
除了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很多学校在评估Predicted Grade时,也会参考学生的整体学术背景与学习潜力。因此,你能主动提交哪些“含金量材料”,往往也会影响老师是否愿意为你“打高分”。
如果你在AS阶段之外,还有一些能证明自己的的成就或材料,请不要犹豫,主动整理并提交给授课老师或大学升学指导:
- 夏校/大学先修课程证书:如英美大学的官方夏校等,尤其是有评分/结课报告的
- 科研/论文项目成果:如导师推荐信、发表记录、科研结题报告等
- 竞赛奖项:数学、理工科或论文竞赛等奖项,特别是在你申请专业方向相关的领域
- 语言成绩:托福/雅思高分
这些材料虽然不是A-Level体系内的正式成绩,但它们能从多维度证明你的学术能力、英语水平、学习主动性和对目标专业的热情,从而强化老师对你“申请成功概率”的判断。
4. 用“学科组合优势”补救单科短板
有些同学的AS阶段并非全面失利,而是某一门出现“滑铁卢”,例如物理没考好,化学发挥失常等等。这种情况,其实可以尝试通过“学科组合优势”进行反向补救。
预估分并不是单科孤立评估,而是老师根据你整体学术能力、学科相关性、未来专业倾向综合判断的结果。只要能在相关科目或学术项目中拿出有力证据,就有机会让老师“拉回”你这门的PG。
例如:物理考差,但数学、进阶数学成绩优秀
➤ 数学和物理紧密相关,如果你在数学方面展现出强悍的解题能力和抽象逻辑,老师很可能会认为你的物理只是“一次性失误”,从而愿意给出高一些的预估。
例如:化学不理想,但有高质量科研项目
➤ 比如你在EPQ中完成了与生物医学或化学工程相关的研究,或者完成了一项高质量的科研/学术项目,即使AS化学失利,老师也有理由相信你具备相关学科的学习能力。(*医学专业通常要求化学A*且不接受组合优势补救)
这时候,你最应该做的,不是反复纠结那门考砸的B或C,而是主动引导老师关注你的整体表现和长期潜力。尤其对于理工、医学、经济等专业导向明确的申请人,“组合优势”往往比“单科极限”更能体现专业匹配度与发展可能性。
AS成绩失利或许会让你一时陷入自我怀疑,但真正决定申请上限的并不是一次考试结果,而是你是否愿意正视问题、寻找机会、积极补救。
预估分并非命运的裁决书,而是一道仍可撼动的天平。只要你有方法、有行动、有勇气,申请之路始终存在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