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耀华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详细介绍

各个专业的导师、学生和家长齐聚一堂,数十名学生轮番上台,用英语娓娓道来他们的作品创作历程,这场严肃正式的Presentation(陈述分享) 是古北耀华「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给予学生们的最后一项挑战——Group Critic(小组评审) 。

在「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下,学生们进行了独立的艺术设计项目创作,从主题确立、材料实验、完整呈现,到最后以展览和邀请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小组评审形式结课。

课程包含了六大艺术设计领域(动画、插画、纯艺装置、建筑设计、数字媒体、时尚设计)的项目创作,以及多种多样的交叉学科项目制课题内容,给予学生全新的跨学科创作体验

耀华特聘的专业导师与校内老师组成协作团队,共建学习社区,给予意见帮助学生将作品继续提升并可以沿用到大学申请。

在这些主题丰富的项目课程下,学生们可以跨越自己原本的艺术方向,尝试未挑战过的领域,打破边界,以进行全新的艺术实验,亦可以选择延伸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足以应用在大学申请作品集中的项目作品,以进一步丰富个人作品集,提升大学申请的竞争力。

01.初衷:始于打破边界的勇气

很多家长或学生会认为,未来大学申请所需要的作品集一定要和所申请的艺术专业100%匹配,而「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的设计初衷正是打破这种迷思,鼓励学生跨出“舒适区”。

我们希望学生可以有机会多做一些尝试,甚至是他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专业。数字媒体设计导师,也是负责此次教学统筹的Luxin老师提到,“只有打破这种媒介之间的边界,我们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们创作的好奇心,把他们在学校任何学科里面学到的能力,综合地应用到他的艺术创作和表达。”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因此,课程的两周时间里,喜欢时尚的学生尝试了一些建筑设计;从来只画过静态作品的学生决定试试做动画;艺术大师的调研由英语组老师来带头,还调制出了人格香水;纯艺老师一边教学生玻璃彩绘,一边启迪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数字媒体摄影把社会学与历史串联,将课程深度拉满……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学生们各式各样的跨学科项目作品

事实上,跨学科这个概念虽近几年被频繁提起,但对于艺术领域而言实则并不陌生,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存在,并且是长远来看青年艺术家必备的核心能力。

艺术创作在主题表达、材料分析、历史调研等各个环节,必然需要与不同学科领域交汇融合。其起点往往并非单纯的艺术技法或材料运用,而是需要深入挖掘艺术之外广泛的知识背景——包括人文、历史、科学等深度调研——并将这些养分反哺于艺术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创作是一个执行过程,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消化、整合并最终以艺术语言呈现的完整方式,不同领域的知识构成了作品坚实的重要基底,所以我们常说,学艺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看似非常独立的科目之间,一定是有一些相关性和互通性的,我们希望学生能感受到不同的学科之间的能力是可被迁移的,并训练他对这件事的敏感度,转化为自身创作的综合工具箱,从而更熟练、有效地运用它们”。Luxin老师表示这是课程的目标之一,一旦建立起这种思维模式,跨学科便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概念,而是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而然的一环。

建筑设计方向的课题是「空间叙事和电影的关系」,这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探索空间如何通过电影叙事手法传递情感、构建世界观,以及电影如何利用空间设计强化叙事逻辑。

高一学生April Liu和Devin Guan都选择了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作为他们的研究素材。

April日常主攻纯艺和数字媒体方向,此次建筑设计是她的新尝试。

以电影人物贪图金钱的欲望为灵感,April在建筑的中间层设计了一颗高举的钻石,代表电影中的苹果也象征金钱,与第一层的两个向上延伸的三角形建筑构成“人们的双手伸向苹果”渴望金钱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April灵活迁移了自己的手绘技能,绘画表现了人群实际在她的建筑中穿梭的样子以确认空间关系,在陈述分享时获得了老师们的赞许。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是这种跨学科的体验让我看见了艺术的不同性,那些设计建筑的人和那些做平面设计的人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April在课后感叹。

Devin是一位目标明确的建筑生,他以影片中的情节:主人公古斯塔夫(酒店经理)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喷洒香水,提炼为他的主要概念——精致与粗犷的生活态度之间形成的强烈碰撞。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Devin在建筑课堂中创作作品

他用木棒和彩色皮筋构成作品上的“点与线” ,让观众联想起电影中人物的紧张关系与矛盾冲突,用彩色玻璃纸作为视觉引导,与背后用废弃的泡沫塑料容器制成的代表窗户的背景形成对比。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课程给予他的不仅是一项作品,也让他对创作灵感有了新的感悟:“建筑玩的是空间和材质,但这些东西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一个东西,把一个具象的东西提取出某个感受,某个意识,变成我的灵感。我觉得灵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界对创造者的一种刺激,或者是我内心向自我的一种刺激。”

02.创作:归于真实自我的表达

不同专业领域的老师启导学生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导师采取主题框架引导,例如上述提到的建筑设计课程,即给出固定主题和框架,可以巩固学生们的创作流程思维。

而有的导师更侧重深挖学生的个人表达。动画专业的Sijia老师就着力引导学生挖掘个人情感、观察与经验,并将其转化为作品集的创作起点,激发学生持续探索自我发掘内心并表达自我的动力。

Sijia老师表示,“学生们对创作流程的理解不能只浮于表面,为什么要做调研?调研来的资料又该如何应用?这些需要学生向内思考,从而真正明白创作流程的意义,因此我选择全开放性的主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Angela Ling正是这种不喜欢在固定主题下创作的学生。她坦言动画创作颇具挑战:“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当时我就会很焦虑,联想到stress压力,然后我就把它变成了一个比较具象,或者比较更贴近真实的我的一个焦虑的具体事件,就是我每天早上等红灯的时候,它经常会碰到还有10秒钟就要变成红灯,我会开始很纠结到底是应该马上穿过去,因为要迟到了,还是说我就等。

其实创作就是要真正的贴近你的生活,是你有感而发,而不是所谓那种假大空的东西。

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课程 | 当细分艺术领域被重新联结,学习社区也被具象化起来

伴随在古北耀华的学习,Angela感觉自己的创作心态在发生转变。过去的她可能过于注重形式,但她正在努力改变,希望更深入地挖掘内在的、本质性的内容,“不管是媒介还是材料,其实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最核心肯定是你的价值观或者主旨。

03.结课:艺术教育的长期主义

为什么此次课程不只以作品展览的形式结课,而是采用Group Critic (小组评审) 的形式介入?其实,这样的形式是学生未来进入艺术大学后,将频繁遇到的典型评估方式。

Luxin老师强调,Group Critic的评估维度是多层面的。艺术评价绝非仅关注最终成品,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创作主题设定、一手调研的深度与方法、观察所得、提出的核心问题、媒介选择的理由及其个人观点与表达,要求学生作为讲述者,呈现完整的创作脉络。

评审当天,不同艺术专业领域的导师们围坐一堂,共同审阅学生完整的创作过程,被细分的艺术领域在现场被再一次重新联结起来。

视觉传达导师会就作品的排版提出具体意见;更注重实用性的设计工艺老师帮着提出实现创意的实施办法;老师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如何更明确凸显作品主题、如何在课后进一步完善他们的作品来延展到大学申请使用。

此刻,“学习社区”在激烈的讨论声中被具象化。

学生们作品中的闪光点被给予鼓励。高一学生Andy Bai的成品拍摄十分用心,迁移了他在数字媒体课上习得的摄影技巧,获得了现场老师们的肯定。

但同时,老师们也并没有因为有些学生是初次尝试某个艺术领域而有所偏颇。从Sketch延展出的设计存在割裂感、缺少一手调研、陈述表达不够清晰……陈述分享中的不成熟处也被依次提醒。

这场“磨炼”可以帮助学生的不仅是更好地申请理想大学,更能无缝衔接并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评估体系。

人生的道路是很长的,艺术将伴随孩子的一生,跨学科思维意识的建立将支持其更长远的学习与发展。

并非培养仅擅长按部就班临摹的“工匠”,古北耀华希望塑造的艺术家是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创作者——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对社会日常现象保持敏锐观察、深刻反思,并能运用所熟悉的艺术语言工具进行回应与表达。

在这个名为“跨学科学习社区”的创作场域里,艺术学科的边界正被耀华学生好奇的探索悄然溶解。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上海松江区国际高中--领科国际学校详细介绍!

下一篇

古北耀华跨学科学习社区项目-玻璃彩绘艺术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