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学校这件事有的时候不能光看排名,毕竟排名这个东西人家也是个商业行为,可操作,可打榜。那么问题来了,不看排名的话,怎么去判断一所英国大学好不好?有那些指标可以参考了?
No.1 国际学生多样性!
国际学生多样性这个指标看上去挺废话的,好点的英国大学基本国际学生都挺多样的。不像国内的大学那么单一,吸引力比较低。
当然,这里面我们要聊的好的,顶级一点的英国大学它是懂克制的,是能抵制住扩招这个,是会控制单一地区申请量过大这些问题的。比如爱丁堡,kcl,lse,ic这类的学校,都会主动去控制,比较注意吃相。好的学校它的格局必须是培养全球精英人才的,学校求的是上。所以不会存在所谓的创收问题。学校的格局就是让毕业生在全球具备流通性。
所以强校一定是具备战略眼光的。而且这类学校,本身在全球就具备超强吸引力,完全不差学生申请,本身该有的市面上的推广也一定是到位的。因为学校要做的不只是生源上的不缺,还要保障后续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可持续性的流通。而这种知名度,不只是靠校友去打的,学校自身也得做足了功夫。这也会推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正循环。
不像有的学校,只管杀不管买的,缺学生的时候,就搞创收,一个班无限扩,中国学生比例无限集中。有些班级单个中国学生比例超过80%以上,反而人家local在反向留学。
No.2 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顶的,和雇主的绑定是深的!
很多英国大学其实不管国际学生死活的,他们统计数据一般都是跟踪本土学生就业数据,很少有把国际学生的数据一起统计进去的。所以,搞得很多中国学生其实不太清楚,学校在就业这个方面能帮助到自己什么?
好的学校其实应该具备强就业属性的,这种属性就是这个学校出来的,一般提前就被比如英国的九大投行给锁定了,或四大这种进入笔试环节是包的那种。比如牛剑,lse,lbs这种学校,都是很多学校的定向target了 school。再有学校本身就具备不少和业界绑定的资源,这种资源包括外部公司来到学校做职业宣讲会,基本是一周来一次,一个月来次大规模的,你有很多机会去了解一些比较知名企业的动向和需求。
为你之后就业做准备,尤其是一年制硕士这种。像lbs这种就是,很多学生在读期间,要么在准备求职,要么在去求职的路上。氛围很不一样。还有就是起薪方面,有些学校的学生出去,尤其是一些硬核的专业,比如msf,fintech,ds,ba等等课程,他们的起薪可能会在4-5w胖起步的,压根就不担心什么工签要求的3.87w胖。
No.3 师资是顶的,自带资源的!
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你花钱买学历和资源互换的地方,你如果只卖到了学历,没拿到其他其实就是亏的。好的学校,顶级的师资是真的多的,真大佬就特别多,有些可能就是某个企业的董事,顾问,然后被弄来当荣誉教授这种,真的是自带资源不说,人家对前沿的一些案例也是门清的。
你脱离学校后,可能外部找他们做一次评估或规划,都要2000胖起步那种。但你不用,发邮件就可以问了,只不过很多学生在这件事上没利用好而已。
比如ucl的管院,我有个学生人家就是真的会舔导师,导师不但给他内推机会,还给他孵化机会。还帮他找第一轮融资。这种机会你不去深挖,你都觉得学校那些人都是老登。
除了自带资源,其实很多老师本身的课程都是有说法的,特别是你之后想搞教育的,可以去参考下人家的开课模式。在英国,如果你想成为一门课程的讲师,你得自己开发一套课程体系,然后有足够人数的学生去报你的课。你才能获得学校受聘的资格。否则这门课就不成立。
所以成为讲师,你本身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价值才行。否则学生不买账,学校更不买账。但凡一个课程能热门,被追捧,背后都是有道理的。自己可以去研究下,对之后你自己开课也都是有帮助的。
总了个结:其实我们国内很多学生对名校的思考都浅了,往往只追求学校排名那表层的东西。对更深度的需求就遗忘了,没有去深度挖掘,好的学校从学院资源到导师到学校合作的雇主关系都是有加分项的,类似于绿色通道,而且有你学长老师坐镇。
这也是为啥去申名校的意义,名校的背后,有很多东西,本身的荣誉度,而这个荣誉度是需要学生和学校互相成全的,学生越来越牛,学校才会越来越牛。好的学校需要学生来捐赠,被捐赠越多的学校越能反哺给学生。如果你不能给学校提供价值,其实学校招收你反而是亏的。
所以好的学校其实还有个特性,往往很多位置留给了本来在社会有资源地位或经济地位的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老钱或新钱这些。这种比例一定是多的,而且比你实际学术考进去的比例要更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