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6000名大学招生官的最新共识:这三件事决定孩子能否在美本申请中突围

今年抵美的新国际生人数,骤降19%,是自疫情以来有记录的最大降幅。亚洲学生群体的降幅尤为显著,人数减少了24%。

这是前两周《纽约时报》最新报道的数据,背后是签证、政策与全球格局的剧烈动荡。对于敏锐的申请者而言,变化往往意味着旧规则的松动与新机会的涌现。

要在这场变局中赢得先手,就需要洞悉棋局背后的最新规则。因此,作为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CAC)的官方成员,机构团队再次亲赴一年一度的NACAC大会,与超过6000名招生官和升学顾问一起,深度探讨这些变动对未来申请的影响,带回了关于2025-2026申请季最核心的内幕。

为了和大家分享NACAC大会的最新情报,我们特别邀请了机构首席教育官E老师与顾问管理总监P老师,共同复盘并提炼出这次闭门会议最重要的三大核心信号:宏观趋势下的新机会,招生官严打的新红线,以及正在重塑游戏规则的新玩法。

每一个信号,都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申请成败。

国际生退潮?这是三类申请者的黄金机会

表面上看,19%的国际新生人数下滑无疑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背后是签证延误和旅行禁令带来的种种障碍,尤其是亚洲学生群体,降幅高达24%。

然而,招生格局的每一次变动,往往都意味着新的机遇。

机构首席教育官E老师:

能够顺利入学的学生数量减少了,这意味着一些空缺的名额等待被填补。因此,我们预计,特别是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转学的机会可能会增加。

了解趋势,就能把握机遇。我们认为,以下三类规划路径,在这个申请季中将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

转学机遇窗口

随着竞争的加剧,转学已成为一条潜力巨大的捷径。特别是一些顶尖公立大学和依赖国际生的私立大学,转学机会可能会大幅增加。这为那些拥有优秀学术背景和相关能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多地区混申成为标配

数据显示,除了国际生之外,越来越多的美国本土学生也选择申请英国的大学,这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顶尖大学纳入统一的申请规划,是确保录取的必备策略。

灵活选校规避风险

对于担心签证风险的家庭,可以考虑一些拥有国际校区的大学,如东北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大和西北大学等。这些学校在全球化布局上已有长远规划,提供了更多灵活的选择,避免了单一国家签证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是规避风险的明智之选。

“整个高中都是假的!”

招生官正在严打的诚信红线

如果说过去的申请作弊还停留在“美化经历”或“夸大活动成果”的层面,那么现在,这条红线正在被以一种更令人震惊的方式反复试探。

在NACAC的闭门会议中,纽约大学的招生官分享了他们遇到的真实案例:有人伪造了完整的成绩单,甚至凭空捏造了一所根本不存在的高中,并试图用谷歌地图上的一个虚假地址蒙混过关。

这已经不是小聪明,而是高风险的赌博。大学对此的态度是“零容忍”,并且追索期远比你想象的更长。

机构顾问管理总监P老师:

一旦学生被发现申请时作弊,即使他们已经入学注册,也仍将被学校开除并失去所有已修学分。就在前两周,耶鲁大学就发生了这样的事。纽约大学也有一名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被开除。

然而,严打作弊,不代表不理解过失。招生官们反复强调,他们远比学生和家人想象的更具同理心,深知青少年难免会犯错。

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成绩下滑,或是一次轻微的违纪行为,他们真正想看到的,不是掩盖,而是一种成熟和坦诚的态度。若能真诚地披露这些问题,反而能让你的申请材料显得更为可信,增添一份透明和真诚的力量。

游戏规则重塑:

AI和视频正在“杀死”传统申请

随着科技的进步,招生过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弗吉尼亚理工就已经使用AI对申请进行初步筛选。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更多大学可能会将AI作为必备工具来帮助筛选海量申请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I可以代写文书。大会现场的招生官们一致认为,AI可以作为头脑风暴的工具,却绝不能代替学生写作,因为机器无法复制一个年轻人真实、独特的“声音”。用AI代写文书,无异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个性。

正因如此,视频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正越来越多地从传统校友面试转向视频材料(如Glimpse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真实性和人情味。在镜头前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段专注的热情分享,其感染力远胜于纸面上的华丽辞藻。

机构顾问管理总监P老师:

招生官们反馈,这些视频材料几乎总是加分项,最不济也是中立的。他们珍视那种生涩的真诚,希望你展现的,正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面对这种变化,机构也一直走在行业前沿,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例如,我们将开设“电梯演讲(elevator pitch)”工作坊,帮助学生在镜头前从容地展现最好的自己。

我们也建议学生提前做好录视频的准备,最晚11年级下学期到12年级前的暑假,就一定要完成视频的叙事框架设计与样片演练制作。

中国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文书到底能不能写种族身份?

在最高法院的裁决之后,关于文书能否、以及该如何写“身份”,尤其是亚裔身份,成了许多中国家庭最纠结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招生官们给出了一个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答案:“我们不能问,但你可以说。”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你提炼了三条核心准则:

首先,不要强迫自己。大会上的招生官明确表示,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去写自己的种族话题。如果你觉得这个话题并非你身份认同的核心,那么大可不必削足适履。

其次,拓宽你对“身份”的定义。你的身份可以是球队里不善言辞的数据分析师,可以是热爱烘焙的面包师,也可以是校园乐队的成员。招生官真正希望看到的,并非某个标签,而是这个身份背后,你作为“社区建设者”的独特潜质。

最后,关注“影响”而非“经历”本身。这或许是最关键的一点。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你的生活经历有多么戏剧性,而是这段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重点在于你要学会去反思,这个经历和身份如何塑造了你的认知、你的品格,以及你未来能为校园带来什么。

从国际生格局重塑的机遇,到招生欺诈不可触碰的红线,再到AI与视频带来的全新玩法,我们不难发现,美本申请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成绩比拼。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导师(Jiyin Cao教授)

下一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eng CHEN教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