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eng CHEN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eng CHEN教授)

(1)教育背景

Peng CHEN 教授于 2012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光学博士学位(PhD in Optics)。该研究所是国内原子分子与光学物理(AMO)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在激光冷却、量子调控等技术方向积累深厚,为其后续实验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2)工作经历

2015-201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Hefei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Physical Sciences at the Microscale)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主要从事超冷原子实验系统搭建与量子态调控研究;

2019-2022年:任香港科技大学(HKUST)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聚焦铒(Er)原子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体(BEC)制备与量子光学应用;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HKUST (GZ))功能枢纽(Function Hub)先进材料方向(Thrust of Advanced Materials)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HKUST (GZ) 的功能枢纽以跨学科研究为特色,先进材料方向与量子技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其研究提供了设备共享与跨领域协作的平台。

(3)研究领域与学术基础

核心研究方向:长期深耕原子、分子与光学物理实验领域,具体包括量子光学(Quantum Optics)、超冷原子(Ultracold Atoms)、里德堡原子(Rydberg Atoms)、量子计量(Quantum Metrology);当前研究兴趣拓展至量子信息(Quantum Information)、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与先进光子学(Advanced Photonics),均为国际物理与信息交叉领域的前沿方向。

学术标识与成果:截至提供信息时,累计发表 44 篇学术成果,成果见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 等顶级同行评审期刊;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含在审专利);ORCID:0000-0003-3183-4975,Scopus 索引编号:56881798100。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奖博士项目(Peng CHEN教授)

(1)2024 年:超冷原子系统观测与实验装置突破(2 篇 Physical Review 系列论文)

  1. Mirror symmetry breaking of superradiance in a dipolar Bose-Einstein condensate(Physical Review Research, v. 6, (4), October 2024, article number L042028)

· 内容:首次在偶极 BEC 中观测到超辐射的镜面对称破缺现象。超辐射是原子集体辐射增强的量子效应,偶极 BEC 因原子间强偶极相互作用,成为研究集体量子行为的理想体系。

· 意义:为量子计量领域 “对称性破缺型精密测量” 提供新实验载体 —— 对称性破缺现象对外部物理量(如磁场、电场)变化极敏感,可用于开发超高精度传感器;同时为理解量子多体系统集体动力学提供关键实验数据。

· 协作特点:合作者包括 Seo Bojeong、Huang Mingchen 等,涵盖原子冷却、光学探测等技术环节,体现实验物理研究的跨团队协作模式。

  1. Magneto-optical trap reaction microscope for photoionization of cold strontium atoms(Physical Review A, v. 109, (2), February 2024, article number 023118)

· 内容:研发集成磁光陷阱(MOT)与反应显微镜的实验装置,用于观测冷锶原子光电离过程。MOT 是捕获超冷原子的核心设备,反应显微镜可实时追踪原子电离后的粒子运动轨迹。

· 创新点:解决传统装置 “捕获与观测分离” 的问题 —— 将 MOT 的原子囚禁功能与反应显微镜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功能结合,实现冷原子光电离过程的 “原位观测与量化分析”,为量子态调控、原子光谱精密测量提供关键工具。

(2)2023 年:材料制备与原子装置研发(2 篇论文)

  1. Intentional oxidation and laser remelting of highly reflective pure Cu for its high-quality additive manufacturing(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v. 25, (5), March 2023)

· 内容:提出纯铜 “有意氧化 - 激光重熔” 工艺,用于高质量增材制造(3D 打印)。纯铜因高反射率,在激光 3D 打印中易出现能量吸收不足、成型疏松的问题,该工艺通过可控氧化提高激光吸收率,再经激光重熔去除氧化层并致密成型。

· 跨领域价值:体现 “光学技术与先进材料” 的交叉应用 —— 该工艺可用于量子器件中铜基导热 / 导电部件的制备,为量子设备的小型化、高稳定性提供材料支撑。

  1.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168Er Bose–Einstein condensate(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v. 82, (9), March 2023, p. 901-906)

· 内容:详细报道 168Er(铒 - 168)BEC 的制备装置,优化激光冷却路径与真空系统,实现 168Er 原子的高效囚禁与冷却。

· 技术价值:168Er 因强磁偶极矩成为研究量子多体物理的优选体系,该装置为同行提供标准化技术参考,推动 168Er BEC 相关研究的复用与拓展。

(3)2020-2022 年:核心技术积累(聚焦 168Er BEC 与量子交叉应用)

  1. 168Er BEC 制备优化:2020 年发表于 Physical Review A 的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a narrow-line erbium magneto-optical trap with two-stage slowing”(v. 102, (1), 17 July 2020, article number 013319),提出 “两级减速” 技术 —— 通过先粗减速、后精减速的激光调控,将铒原子 MOT 的原子数提升约 1 个数量级,解决传统制备 “效率低、原子少” 的问题,为后续 BEC 实验奠定基础。
  2. 量子与信息交叉探索:2020 年 “All-optical neural network with nonlinear activation functions using cold atoms”(会议论文及 Inproceedings),首次尝试将冷原子系统与全光神经网络结合 —— 利用冷原子的光学调控实现神经网络所需的 “非线性激活功能”,为量子机器学习提供新硬件思路,体现研究的前瞻性。

三、未来研究预测

(1)超冷原子量子计算的规模化

基于现有 168Er、Sr 原子调控基础,未来可能拓展至 “Er-Sr 混合 BEC 体系”—— 利用 Er 原子强偶极相互作用实现量子比特存储、Sr 原子窄线宽光学跃迁实现量子比特传输,解决当前量子计算 “比特耦合弱、相干时间短” 的核心问题;同时结合 2024 年研发的 MOT 反应显微镜,实现量子比特操作的实时观测与反馈,推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从 “原理验证” 向 “小规模原型机” 发展。

(2)量子计量的应用落地

依托 2024 年超辐射镜面对称破缺的发现,可能开发 “对称性破缺型量子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对磁场、重力场的测量精度远超传统设备,可应用于资源勘探(如地下矿物磁场探测)、基础物理研究(如检验广义相对论);借助 HKUST (GZ) 与粤港澳大湾区精密仪器企业的合作,有望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3)先进光子学与量子集成

未来或结合 “集成光子芯片” 技术,将冷原子系统与光子芯片集成(如在芯片上制备微型 MOT),实现 “量子光源 - 光子传输 - 量子探测” 一体化 —— 此举可大幅缩小量子器件体积、降低成本,为便携式量子设备(如量子加密通信终端)的研发提供支撑。

(4)跨学科协作深化

从现有合作者背景(原子物理、材料工程、信息技术)来看,未来可能联合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领域研究者,开展 “量子算法 - 硬件 - 软件” 全链条研究 —— 例如基于冷原子全光神经网络,开发适用于量子数据处理的机器学习算法,推动量子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来自6000名大学招生官的最新共识:这三件事决定孩子能否在美本申请中突围

下一篇

内地家长必读:香港学校申请全攻略(2025 最新版)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