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给想要读博的同学看的,我将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分享读博期间你可能要经历的一些过程,以及给想读博的同学解答下,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我根据自己这些年走过的弯路,整理一波自己认为博士必备的能力与训练方法。

1.读博期间,对你最大的挑战有哪些?

2.读博期间,应该接受哪些全面的科研训练?

读博期间,对你最大的挑战有哪些?

首先,在我看来读博期间下面这些问题,大部分人都会面临:

  • 如何处理各种各样跟课题有关和无关的事情;
  • 如何在导师放羊的情况下自己摸索课题、发论文达到毕业要求;
  • 对于博士来说,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如何规划你的时间好顺利毕业;
  • 如何争取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机会,结识同行大佬,为自己将来从事科研做些铺垫;

1.如何处理各种各样跟课题有关和无关的事情

读博其实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不是一头扎进科研就行,其实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事情,首先就是博一你得上课,尤其是那些真正有用、与研究方向相关度高的专业课,虽然博士只看文章数量,但是这些基础知识打牢靠可以给你省很多时间;其次,得做课题,尤其是前期选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大部分过来都清楚这个过程异常艰难),还得看文献、做实验、数据处理、写论文等等,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再其次,你可能还得给老板写课题、基金做横向等等,我以前就帮老板做过横向,说实话挺辛苦的,最后,你还得帮老师处理其他杂事,还有自己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要不要跟朋友social、要不要约会(结婚的还要带娃等等)。仔细一想发现没,是不是感觉时间完全不够用。

2.如何在导师放养的情况下自己摸索课题、发论文达到毕业要求

大部分博士的选题都是靠自己定的,大部分导师只是给方向要求和选题建议,所以具体的选题都是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来最终确定,还有小论文的毕业要求,如果是硕士期间有小论文发表经验那就还比较好,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得自己摸索,导师一般不会给多大帮助。

3.对于博士来说,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如何规划你的时间好顺利毕业

博士要想顺利毕业,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博一、博二和博三都要有一个大概的时间规划,再进行详细的拆解,比如具体到每年、每季度、每月和每周规划,定好每一个事项的截至完成时间,这样我们就更有目标感。

4.如何争取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机会,结识同行大佬,为自己将来从事科研做些铺垫

当然读博期间还要考虑的一点就是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在校期间尽量多结识大佬,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多去校外了解下就业前景,充分了解企业和学校招聘要求,提前做好打算。

读博期间,应该接受哪些全面的科研训练?

以下几点,是我个人认为博士期间最需要训练的几个方面:

1.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

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是在反复训练逻辑思维,第一次做组会汇报的时候,逻辑被锤了个稀巴烂,被问的哑口无言,有个逻辑思维训练叫做hypothesis talk+,简单说你的研究方向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假设,然后大家围绕你的假设以及实验设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要基于这个假设来开展你的项目,那么这个假设的好坏可以说就基本决定了你这个文章的上限,能发什么等级的paper。我博士四年,印象中听到老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只有当不管最终的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hypothesis,你都能基于这个结果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时,这才是一个好的hypothesis(用人话说,不管结果好坏,paper都能发)。

2.经历过完整的论文发表流程

要做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最好是完整参与过两次或以上论文的发表全过程,做科研,其实是几个步骤:

1.经费申请;

2.构思研究细分方向、idea并细化为实验;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

4.撰写论文、选刊和投稿;

5.返修修改(可能反复被拒稿);

6.最终发表和proof;

7.总结并设计下一个相关联研究;

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第1步和第7步(甚至5和6也可能被导师包办,这会导致未来这个博士学术作为独立PI时,容易遇到研究深度有限,只能追逐热点;研究不成深度体系(只有表面体系),因此无法成为真PI的问题,只有真的完成两次论文发表,才能保证第7步完成。只有参与了一次导师的基金申请,才有可能搞清楚第1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抗压能力

过来人都经历过吧,只不过按在指压板上摩擦还是按在水泥地上摩擦的区别而已。选题迟迟定不下来、实验失败,实验结果一拖屎,投稿被秒拒。。。。。这些无不是在锻炼我们的抗压能力。当然我自己也曾被锤奔溃过,但自从工作以来,目前还没有觉得打不住的时候,有几次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想想之前受过的压力,锤子,这个算个球。

4.讲故事的能力

无论是组会汇报、学术会议汇报还是发表小论文,都是在锻炼你讲故事的能力:

  • 如何在写paper的时候把你的highlights提炼出来,让审稿人能够认可你的创新点;
  • 如何做好各式各样的presentation,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地表达出你的工作;
  • 如何向外行,大同行,小同行来介绍你的工作,能让不同的观众对你的研究工作感兴趣;

更有人说只要故事讲的好,没有发表不出去的论文。

5.一定的social能力

学术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你逐渐会发现这个圈子来来回回就那么些人,这一点和业界比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业界你可能需要每天接触不同圈子的人。所以在学术圈里混是需要一定的混圈子的能力的。那么怎么样去在学术圈社交呢?在学术圈社交的先决条件是你自己先得具有相当的学术能力,所以对低年级博士来说首要任务是多发高质量paper,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搞所谓的社交。

只有你具备相当能力后别人才会来和你进行平等的学术社交,否则只能是单方面跪舔或者单方面施舍。高年级博士生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可以刻意的进行一些学术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总结

总而言之,我鼓励大家乐观自信,不管是出去汇报还是什么,记住你站在讲台的那一刻不管他是杰青还是院士都得给我坐着听着。读博很辛苦也会常常陷入焦虑迷茫,甚至是自我怀疑,但是我告诉大家博士读出来后你会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也是没有会后悔的,希望我的小小经验能帮到大家。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落地后 30 天行政清单(签证→居留→保险→银行→CAF)

下一篇

上科融高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梦想启航 共赴新程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