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英语项目录取,不等于能用英语毕业与就业
我们的L同学读就读荷兰一所名校的纯英文硕士。第一学期一切顺滑:全英文课堂、全英文教材、教授也来自世界各地。第二学期要找实习了,突然发现95%的岗位写着“Dutch preferred / required”;学校职业中心给的投递模板没问题,但面试一上来就是荷兰语寒暄;就算找到了少数“English only”的实习,团队的Slack和茶水间还是转回了荷兰语。
一年后,L找全职:简历筛选里多出了一条硬杠——“B2 Dutch”。他这才明白:英语只是“入场券”,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二次语言要求。法国、德国、荷兰、北欧大抵如此,只是强度与节奏不同。
1、什么是“二次语言要求”?
“二次语言要求”指在招生阶段之外、但在学习—实习—就业—生活链条上,由学校、企业、政府或社会运转机制共同施加的本地语言门槛。它常通过这些“隐形场景”出现:
课程外环节:企业项目(consulting project)、论文与公司联合课题、必修实习(stage/Praktikum)、学徒制(alternance/dual)。
职业服务:学校招聘会与雇主宣讲,HR默认筛“本地语优先”;ATS关键词过滤(简历里没有FR/DE/NL/NO/SE标记直接被跳过)。
公共服务与合规:居留、医保、税号、住房、银行账户等,窗口沟通与表单经常默认本地语。
职场默契与团队文化:会议纪要、群聊、闲聊、客户沟通语言的“路径依赖”。
结论:英文授课≠英文生态。你被英语项目录取,只是触及学术层;真正决定实习与工作转化率的,是校园外的生态语言。
2、国家画像:强度、行业与时间轴
法国(FR)
强度:中到强。商科、市场、公关、法务、咨询、公共部门普遍要求法语≥B2;IT/量化/科研对法语放宽,但团队内外沟通常有法语场景。
关键场景:Stage(必修实习)与Alternance(学徒制)强绑定本地雇主;很多企业的人事与法务流程是法语。
误区:看到“课程全英文”就放心,忽略了“实习必须在法国/与法方合作单位完成”的要求。
德国(DE)
强度:中到强。工程/制造/汽车/中小企业集群多在德语区;科研岗可英文,但产业界客户与供应链沟通常要德语。
关键场景:Praktikum(实习)、Werkstudent(工读生)广泛存在,但海量岗位在描述里直接写“Deutsch B2/C1”。
误区:只盯大城市(柏林/慕尼黑)里的“English-friendly团队”,忽视了全国就业盘的主色调依然是德语。
荷兰(NL)
强度:表面弱、职场端偏强。高教英语化早,但实习与全职常写“Dutch preferred/required”。B2荷语能显著提升回国or留欧的议价能力。
关键场景:中小企业、公共部门、客户前线。国际大厂总部的英文岗稀缺且竞争激烈。
误区:以为“荷兰最国际化=不必学荷语”,忽略了本地化岗位数量远大于纯英语岗的现实。
北欧(DK/SE/NO/FI 等)
强度:学习生活端“友好”,长期留任端偏强。许多团队日常可英语,但对外沟通、公共部门、客户服务广泛用本地语。
关键场景:医社保、教育、公共机构合作项目,及中小企业。
误区:把“大家会说英语”误解为“工作机会用英语就够”。
3、项目差异:不是每个英文项目,都有同等语言风险
商科/市场/咨询/人文社科:对本地语依赖度高(B2起步较稳)。
计算机/数据/量化/科研型工程:入门门槛低一些,但客户侧/管理侧上升需要本地语。
医护、社工、教育、公共管理:基本强依赖本地语。
“双元/学徒制/强实习”型:几乎等于“必须本地语”。
纯学术/研究导向(进博士):英语可行,但长期留任与社会融入仍回到
4、“读透”招生要求
对照项目网页与培养方案,重点找这些信号:
必修实习/学徒制:是否明确“面向本地企业”“与行业伙伴共建”;
学习成果举例:毕业去向里是否多为本地公司/公共部门;
职业服务数据:就业率、实习率是否“总体”,有没有国际学生单列数据;
课程外组件:企业项目、商赛、产学研平台是否强调“本地语/本地客户”;
签证与时限:毕业后找工作窗口期多长?若短,则语言欠账更危险;
校友网络:活动语言是什么?校友分享是否常提本地语学习经历。经验法则:网页越频繁出现“stage/praktikum/alternance/industry project”等字样,二次语言要求越可能成为刚需。
5、求职计划里的语言卡点(按时间线)
第0-3个月:兼职、助教、校内岗,前台与对外沟通多用本地语。
第3-6个月:实习/工读搜索,JD默认筛本地语。
第6-12个月:论文与企业合作、客户侧面试、HR合规流程暴露语言短板。
毕业-求职签过期前:时间压力叠加语言短板,转化率骤降。
总之:越早“上本地语”,越便宜、越有效。
6、一看就懂:检查清单 + 12个月路线图
A. 二次语言要求“红绿灯”检查清单
项目有“必修实习/学徒制/行业项目”
就业报告里国际生单列数据透明
招聘会参展企业是否多为本地中小企业
学校是否提供强化本地语(≥一学期、可计学分)
职位板/校友群内英语岗占比≥30%
你目标行业在该国是否面向终端客户/公共部门(通常=强本地语)
≥4项打勾→强烈建议把本地语学到B2;≤2项→英语也可,但长期发展仍建议到B1/B2。
B. 12个月语言达标时间表(可按国别替换)
月0:入学前完成A1(100–120学时或等量自学)
月2:A2可完成日常沟通
月6:B1可应对非客户侧实习面试
月9–12:B2可覆盖多数本地实习/初职
经验:B1≈300–400学时,B2≈600–750学时(含大量口语场景)。越早开口、越多线下,越省时。
结语
把“英语项目”当成第一把“入门钥”,而不是万能钥匙
英文授课的意义,是让你不必在学术上“从零开始”;但如果把它误读成“生活与职业也能完全绕开本地语”,就会在第二年撞墙。策略不是“英/本地语二选一”,而是先用英语入门,再用本地语打开增益。当你能用本地语做寒暄、写邮件、接一个客户电话,你会发现:机会的分布,悄悄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