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低龄留学第二年:为什么孩子反而更想家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刚到国外的几个月最难熬。毕竟,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寄宿生活,从中文课堂到全英文体系,这段适应期常常被认为是留学中最具挑战的阶段。

但在我们的观察中,有些孩子在留学的第二年,反而会更容易出现“想家”或情绪波动。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过得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开始真正地成长了。

第一年的忙碌 vs 第二年的“回潮”

第一年,大多数孩子都会感到新鲜又忙碌。新的同学、课程、宿舍、社团活动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精力,即便偶尔想家,也会被新鲜感和忙碌感冲淡。

英国低龄留学第二年:为什么孩子反而更想家了?

图片来源:Westminster School

而到了第二年,随着生活逐渐稳定下来,成绩逐步进入瓶颈期,社交关系开始重新洗牌,孩子反而开始进入一个更深层的心理阶段,开始思考:“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属于哪里?我是不是还在进步?”

这时,孩子的“想家”情绪,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回潮,标志着他们开始建立更成熟的自我意识,并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与世界的关系

英国低龄留学第二年:为什么孩子反而更想家了?

图片来源:Brighton College

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成长信号

“想家”并不意味着孩子适应不好,甚至不代表留学之路的失败。相反,它是孩子心智成长的正常信号——某些孩子可能会更倾向表达这种情感,而有些则选择默默消化。

对于那些留学前缺乏充分规划学校匹配度不高、或者在英国缺乏情感支持和监护的孩子,情感上的“想家”容易转化为焦虑、孤独甚至厌学。

家长如果只关注孩子的表面情绪,却忽略了背后的心理变化,就可能错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英国低龄留学第二年:为什么孩子反而更想家了?

图片来源:Westminster School

提前规划,让“想家”变成一次成长的回望

在英国CEC慧留学,我们见证过许多孩子从“刚到英国”的不安,到“逐渐稳步成长”的过程。我们发现,当学校匹配得当、监护支持到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顺畅时,孩子的留学生活往往会更平稳、更有自信

英国低龄留学第二年:为什么孩子反而更想家了?

这也是我们一直秉承的理念:

留学规划不仅是选校的过程,更是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

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我们会综合考虑孩子的性格特征学习节奏寄宿氛围;在监护阶段,我们保持家校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社会适应

因此,我们看到的“第二年”,往往不仅仅是“想家”,而是孩子开始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学会了独立生活,主动追求学术和社交上的成长。

写在最后

留学,从来不只是换一个学校,它更像是一场心智和成长的远行。如果你发现孩子“开始想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那也许是孩子在成长的路上,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家的意义。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AMC10/12竞赛B卷真题答案解析~附考后规划

下一篇

BPA商赛实战指南:这些关键要点要掌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