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硅谷 AI 圈的画风彻底变了。当国内还在默认 “学英语才能搞前沿科技” 时,海外 AI 圈却掀起了 “中文热”。

在Meta今年6月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简称MSL)中,一大批华人顶尖AI人才集结。

Meta核心团队散会集体唠中文,老外全程懵圈。国外新发布的 AI 模型,思考过程竟全是中文!连硅谷大佬都纷纷放弃昂贵的闭源模型,转头拥抱中国开源模型。

这场 “倒反天罡” 的技术浪潮,正在改写全球 AI 的权力格局。
硅谷大厂遇见跨文化之痛
不止是Meta,OpenAI、谷歌等团队中也不乏华人身影。
此外,还有李飞飞(斯坦福计算机科学教授,曾任Google Cloud AI/ML 首席科学家,以人为本的AI倡导者)、黄仁勋(英伟达创始人)等耳熟能详的华人大佬。
华人已经成为硅谷,乃至全球AI与科技界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近日,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也提到了他在硅谷所看到的神奇一幕:不懂中文,混不进Meta AI的核心团队。

开会时说英语,会后大家集体唠中文,所以这回换「歪果仁」懵圈了。
Cursor、Windsurf等公司的大模型产品都被曝出套壳国内开源大模型。对比两年前ChatGPT刚风靡时国内大模型套壳国外的情形,形势已经出现了完全的逆转。

以至于有网友预言,未来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不得不学习数学和中文。

这种语言上的孤立感并非个例。
今年,一位Meta员工在Blind社区匿名发帖,引发科技圈的广泛讨论。

这位自称 priiir 的老外工程师写道,自己所在的整个AI团队“除了我,全是华人”,日常工作沟通几乎全程使用中文,哪怕是在共享空间或正式会议中,也频频夹杂中文术语,甚至一些小型讨论干脆全中文进行。他感到自己“像个局外人”,“就算人在会议室,话题早已被微信群里的中文讨论带偏”。
一位前Meta员工支招,建议priiir及早考虑调动团队。「如果扎克伯格不在意这个问题,个人几乎无能为力」。
如果要调团队,又能调到哪里?

除Meta外,微软、Salesforce、苹果、亚马逊……几乎所有的跨国巨头,其团队成员无不横跨了多个文化背景。
这也让priiir的经历赢得了许多其他文化背景人群的共情。

一位网友提到,在印度人主导的团队中,印度经理只雇佣印度工程师。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团队,一样的剧情。
华人新势力崛起硅谷
华人能在AI圈"横着走",绝不是运气好,而是教育、技术、时代三大buff叠满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硅谷,华人创办的 AI 企业正不断涌现,华人工程师也成为硅谷科技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前一阵子,有消息传出黄仁勋即将收购一家名为 Lepton AI 的AI创业公司。尽管官方尚未公开确认,但已有多家权威外媒指出,这笔收购交易规模可能在数亿美元级别。

Lepton AI由阿里前副总裁、有着“Caffe 之父” 美誉的贾扬清创办,主要提供算力租赁业务。
这不,又在几天前的《金融时报》AI峰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罕见地“放狠话”:

未来5到10年,中国将在生成式AI竞赛中胜出。他列举数据,“中国有100万人在搞AI,我们加起来才2万人”。他直言:“你越制裁中国,他们干得越猛”。他甚至断言:“到2027年,中国的AI算力将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清华姚班出身的胡渊鸣同样把Meshy.AI的总部设在了硅谷,这并非胡渊鸣第一次创业。在MIT博士就读期间,他就曾成立“太极图形”,并先后获得GGV、红杉数千万美元的战略投资。
2024年初,受到生成式AI启发后,胡渊鸣第二次创业,这家初创公司同样很快被黄仁勋关注到。
2025年初,Meshy.AI团队受到英伟达邀请,被CEO黄仁勋和副总裁Maggie Liu等多位高层亲自接见。在顶级创投基金a16z发布的2024 AI工具调查里,Meshy.AI作为唯一的3D生成工具上榜。
另一家来自美国硅谷的明星AI创业公司ScaleAI的创始人Alexandr Wang同样是一名华裔。
靠给大模型标注数据,客户几乎涵盖 AI 行业各大公司,在9轮融资中累计筹集 16 亿美元,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包括英伟达、亚马逊、英特尔等行业巨头。
Meta团队人均名校出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是:
Alexandr Wang(上述提到),年仅28岁,华裔美籍,曾创办AI数据独角兽公司 Scale AI,现担任Meta首任首席AI官。
他不仅是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更是扎克伯格亲自力邀加盟的核心人物。他带队制定研究方向、资源分配,甚至直接参与一线模型架构设计。
赵昇佳(Shengjia Zhao),前OpenAI研究员,曾深度参与ChatGPT和GPT-4的研发,如今出任Meta MSL的首席科学家,具体负责大模型训练框架和底层算法优化。
此外,还有:
Changhan Wang,Meta FAIR团队工程师,主攻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
Xian Li,研究科学家,长期负责基础模型的可扩展训练方法;
Xin Luna Dong,Reality Labs首席科学家,专注于个性化AI助理开发;
Susan Li,Meta首席财务官,负责整个集团的资金调配与资源统筹。
从实验室的管理层到核心算法设计,再到财务与商业策略,几乎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布满了中文母语者的身影。当这种力量形成“密集分布”,语言便不再是沟通工具,而是进入核心的“隐性门槛”。
AI巨头之间的暗战
各大科技巨头为了争夺顶尖人才,使出的手段堪比华尔街之狼。有企业为抢夺AI专家,开出了“年薪+股权+别墅”的豪华套餐,甚至有巨头为清华或北大的算法博士实习生开出日薪5000元的高薪。

图源:镜像视界
一张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成员名单图,全网传疯!硅谷VC大佬Deedy从一位匿名的Meta员工手中,获取了一份44人顶尖天才的绝密名单。

据说这是Meta刚刚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SL)”核心成员全名单。大部分的人来自 OpenAI,华人研究员居多,且人均年薪在1000万美元起步!

虽然真假难以完全考证,但其中大量信息与公开资料高度重合,一时间在AI圈引发热议。

还有美国的一个知名博主发了这么一段玩笑话:我们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击败中国。因为我们的中国人比他们的中国人强多了。
Meta团队人均名校出身
大家重点关注的是,名单中的44人里有20人本科毕业于中国高校,还有一些疑似为ABC或华裔博士。

这份密密麻麻的列表中,详细记录了每位成员的:
• 名字+国籍+工作经验
• Meta目前岗位及任期
• 曾任职的公司+岗位
• 教育背景+专业能力
其中,50%的成员来自中国;75%的人拥有博士学位,70%的成员经历曾是研究员。从机构来看,有40%的人来自OpenAI,20%出自DeepMind,还有15%来自Scale AI。另外,20%的人都是L8级别的大牛。
AI顶流界的华人背景
这些“AI顶流”的养成路径通常是清北本科、MIT/Stanford/Princeton博士,再进入OpenAI/DeepMind/微软研究院等实验室工作,最终被Meta以天价年薪收入麾下。

我们以Deedy爆料的员工名单为依据,看看这50%成员都有谁来自中国?TA们毕业于哪些大学?读的什么专业?
Chengxu Zhuang
工作经验3年。此前,他在OpenAI任技术员,主攻神经科学启发的AI。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Chenxi Liu
工作经验5年,主攻视觉语言模型。此前,他在谷歌DeepMind任研究员,Waymo任高级研究员。
清华大学自动化学士学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硕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Chunyuan Li
工作经验7年,主攻扩散与多模态生成。此前,他在xAI担任主任工程师,字节研究院负责人,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学位,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Haotian (Ken) Tang
工作经验1年,主攻高效深度学习系统。此前,他在谷歌DeepMind任研究科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麻省理工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Hongyu Ren
工作经验2年,主攻图机器学习(Graph ML)。此前,他在OpenAI领导后训练小组,是GPT-4o、4o-mini、o1-mini、o3-mini、o3和o4-mini的共同创建者。
北京大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Huiwen Chang
工作经验6年,主攻生成式图像/视频。此前,她在OpenAI任MTS,谷歌任研究科学家。
清华大学姚班学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Ji Lin
工作经验2年,主攻高效大语言模型与TinyML。此前,他在OpenAI任技术专家。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EECS博士学位。
Jiahui Yu
工作经验5年,主攻扩散模型。此前,他在OpenAI任感知团队负责人。
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学位,师从视觉大师黄煦涛。
Lu Liu
工作经验4年,主攻多模态推理。此前,她在OpenAI任技术专家,Character AI前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悉尼科技大学机器学习博士学位。
Michael Zhang
工作经验12年,主攻信息检索。此前,他在DeepMind任高级首席研究员。
乔治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Qingqing Huang
工作经验9年,主攻移动系统(Mobile systems)。此前,她在TikTok任研究员,在谷歌任研究院科学家。
麻省理工EECS博士学位。
Rui Hou
工作经验有5年,主攻机器学习基础设施。此前,他在Meta任高级首席研究员,随后加入xAI,现在又回到Meta。
同济大学学士学位,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Pingchuan Ma
工作经验1年,主攻视觉与语言技术。此前,他在OpenAI任技术研究员。
南开大学软件工程学士学位,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Shengjia Zhao
工作经验有3年,主攻概率建模(Probabilistic modelling)。此前,他在OpenAI任技术研究员。
清华大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Shuchao Bi
工作经验12年,主攻视频生成。此前,他曾是OpenAI后训练优化负责人,YouTube工程总监。
浙江大学数学学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学位。
Xiaohua Zhai
工作经验有10年,主攻视觉Transformer。此前,他在DeepMind任高级首席研究员。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Yuanzhi Li
产业界工作经验暂时没有,主攻优化理论(Optimization theory)。此前,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授。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Zhishuai Zhang
工作经验5年,主攻图像分割模型。此前,他曾任OpenAI、DeepMind、Waymo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Yu Zhang
工作经验10年,主攻后端系统。此前,他曾是OpenAI技术团队成员、谷歌DeepMind研究科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Pei Sun
工作经验14年,主攻自动驾驶和语言大模型。此前,他是DeepMind的首席研究员,全程参与Gemini 1.0至2.5全代际模型的开发迭代。此外,在Waymo担任高级主任研究科学家,负责自动驾驶机器学习算法研究,在Alluxio和谷歌担任过软件开发工程师。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Tao Zhu
工作经验15年,主攻大规模机器学习。此前,在谷歌DeepMind负责Gemini多模态和Bard多模态项目研发,在Dropbox、Twitter、谷歌作为软件工程师参与过多个项目。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哪所大学出现次数最多?
根据统计,美国大学出现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MIT——7次
斯坦福——4次
普林斯顿大学——4次
华盛顿大学——4次
UIUC——2次
CMU——2次
JHU——2次
哥伦比亚大学——2次
UC Berkeley——2次
UCLA——1次
UCSD——1次
USC——1次
马里兰大学——1次
德州农工大学——1次
UT Austin——1次
杜克大学——1次
宾夕法尼亚大学——1次
芝加哥大学——1次
UMass Amherst——1次
UMich——1次
GWU——1次
以“硬核”著称的MIT,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处于世界之巅。通过施瓦茨曼计算学院豪掷10亿美元,大力推进AI、计算机科学及数据科学的研究。
在一众藤校、斯坦福、MIT里,华盛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绝对是计算机领域“黑马”,就业MVP!
华大的计算机专业可谓是“一票难求”!2023年录取数据显示,本科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三年平均录取率,州外学生只有2%。研究生申请也不例外,总体录取率5%左右,而且从在读学生名单看,中国学生并不占大多数。

你申请其他专业可以把UIUC当保底校,但CS项目可万万不敢,本科计算机专业录取率仅为7.2%,即使是CS + X的录取率也只有23.2%,像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录取率都能有23.1%和24.2%。

研究生项目一直保持着10人录1的水平,CS项目里第二梯队的申请顶流。
热门专业领域
在专业领域方面,该团队涉猎极其广泛,覆盖了深度学习、大模型编译与基础设施、强化学习、弱监督、自监督、计算机视觉、语音合成、生成式图像/视频、对话系统、图神经网络、优化理论、信息检索等近三十个 AI+ML 子领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专注于大语言模型(大模型对齐、大模型评估、智能体等)、多模态生成(图像、视频、扩散模型)、以及大规模推理与部署的研究方向在成员分布中占据明显主导地位。
之前,中国学生为了申请硅谷实习,疯狂刷TOEFL、GRE,训练英文简历、练习native-like口音。
而如今,Meta、OpenAI、Google等硅谷顶级AI团队的走廊里,却开始频繁响起“中式幽默”、“技术土话”与“调batch、跑loss”的术语夹杂体。
当“Hello world”变成“你好,世界”,也许正是AI未来的真正起点。
